
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来自香港的抗战老兵林珍(前)在纪念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卢烨摄

海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全国各地干部群众通过多种方式收听、收看纪念大会直播,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我们一定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内,与游客一起观看直播时,馆长卞龙激动地说,“我愿做这片红色土地的守护人,学习宣传新四军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先烈、珍爱和平。”
3日一大早,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百岁抗战老战士陈西成,在家人帮助下早早穿好军装,戴上了刚刚颁发的纪念勋章。当电视直播里国歌响起时,老人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国家昌盛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我们的心愿实现了。”
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许仁涛说,从楼村走出的抗日英烈许冠英牺牲时年仅29岁。如今,抗战精神已融入楼村血脉,红色基因成为楼村人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楼村将以“楼村之路”展览馆为载体,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会”等活动,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全县干部群众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把爱国情怀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用实干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获嘉篇章。
吉林省临江市文成社区居民活动室里,兴隆边境派出所所长谭凯感叹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在守护祖国边境的工作中,见证了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今后,我们要继续用不变的忠诚守护好祖国边境线的祥和安宁、服务好边疆各族群众。”
“历史承载过去、启迪未来。今天的和平是先烈浴血奋战开创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会更好完成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使命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长孔令欣说。
传承精神 砥砺前行
9月3日下午,“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开幕,再现了山大人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斗争中,以铮铮铁骨捍卫家国、以学术之光烛照黑暗、以文化血脉延续文明的光辉历程。“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山东大学将持续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敢闯敢创、攻坚突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
“这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作品,让我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进。”在重庆市开州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开展的主题书画作品展上,一位观众观展后说。该展览首次集中展出40余幅馆藏名家书画珍品,以艺术铭刻历史,用丹青传承抗战精神。观众或驻足凝望,或低声交流,沉浸在艺术与历史交融的回响中,感受激昂奋进的时代力量。
在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民警走进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烈士陵园,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并重温入党誓词。他们和义务守墓多年的退伍老兵高福有在墓碑前用手机收看阅兵直播,特意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我们想让烈士们听听,咱们祖国越来越强大了!我也会继续守好这片陵园,传承好抗战精神。”高福有说。
在革命老区河北唐山迁西县的一家企业车间内,公司负责人韩宏升说:“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坚持不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锲而不舍积蓄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奋发有为 强国有我
9月3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生共聚一堂,感受国家的强盛与历史的回响。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2023级本科生、退役军人陈静说:“我会带着军人的坚忍与执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青春融入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用气象科技守护好祖国的蓝天。”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表示:“今天的阅兵仪式无比震撼,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生动体现。国家发展了、强盛了,我们搞科研、育人才就有了最强后盾和最大底气。我的初心使命就是矢志报国、向海图强!”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锋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吉林大学鼎新大讲堂内座无虚席,吉林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副团长芦猛谈道:“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们将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之情融入学业与事业中,用实际行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山西省壶关县人武部组织辖区基干民兵、参加役前教育的预定新兵同壶关县新时代双语学校800余名师生集中观看直播,共同回望那段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看到这么强大的军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军营,锻炼自己,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预定新兵刘云凯激动地说。
全国劳模、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电焊工张怀红观看完直播后表示:“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精湛的焊接技艺,带领身边的工友同志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坚实力量!”
(本报记者宋喜群、龙军、耿建扩、张国圣、杨珏、王胜昔、苏雁、李建斌、任爽、冯帆、禹爱华、陈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