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照见抗战历史中侨胞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5-08-31 18:05:00

8月30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第八届第二次会员大会暨“潮籍华侨与抗日战争”座谈会在汕头举办。专家学者和学会会员齐聚一堂,共同梳理潮汕华侨抗战历史,弘扬华侨爱国精神,深化侨乡文化研究,助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作为著名侨乡,汕头拥有丰富的侨力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代潮籍侨胞秉承“红头船精神”远渡重洋,在世界各地奋斗拼搏,却始终心系故土,以各种方式支持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伦伦介绍,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成立以来,团结和凝聚了一大批热心侨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在侨史资料的整理、研究、挖掘与抢救,侨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海内外侨史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林伦伦表示,过去一年,除了会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外,该学会参与了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中“潮人童谣隔代传唱大赛”等节目与环节。同时,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陈景熙还多次参与中泰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向诗琳通公主呈献《郑王研究》一书,为中泰友好关系发展做出贡献。

接下来,《烽烟侨批——抗战时期的家国守望》《侨村新变》《潮汕人物辞典:近现代卷》、“原乡侨乡两地情”华侨文化研究丛书等著作将陆续出版,持续为汕头市打好“侨”牌、建设和美侨乡做出贡献。

侨批作为民间书信档案,不仅是家族情感的载体,更是时代记忆的见证。《烽烟侨批——抗战时期的家国守望》一书从公私庋藏的约十万件侨批档案中,精心挑选出135件内容翔实生动的侨批文献,进行专业细致的整理、考订和点评,不但每件侨批都有题录、图片、录文和点评,而且部分批信还以二维码的形式附载朗读音频。

陈景熙在题为《抗战侨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表示,抗战侨批具有“无意识史料”的特性——它们并非为“后世研究”而写,正因如此,反而更真实、细腻地反映了战时民众的日常生活、物价波动、心理状态和家国意识。

例如,一封写于汕头沦陷当天的侨批中就记载了“米价一日翻倍”的细节;而另一位泰国华侨在信中急切安排妹妹婚事,反映出战时人口安置的现实焦虑。这些文本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鲜活的一手材料。

《侨村新变》生动呈现了51个侨村的风采与活力,让人看到“魅力汕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潮汕人物辞典:近现代卷》收录了1090位人物,人物多而全面、内容简洁;“原乡侨乡两地情”华侨文化研究丛书则包括七本著作,涵盖侨批、潮剧、英歌舞等内容。

林伦伦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推动潮籍华侨历史的挖掘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华侨的爱国精神与历史功绩。同将培育新的华侨文化研究力量、壮大华侨文化传播队伍,为推动潮汕乃至广东省侨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斐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