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鄂尔多斯7月22日消息(记者杨亚东)俯瞰库布其沙漠,一片金沙、蓝海、绿洲。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光伏基地,19.6万块光伏板拼绘成的一匹“骏马”,正昂首嘶鸣,在蓝色能源之海中驰骋。
在光伏板矩阵中,一场生态革命正在上演——板上发电、板间种植的立体生态模式,让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逐渐焕发生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达拉特光伏基地光伏板拼绘成一匹“骏马”(央广网发 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
达拉特光伏基地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总规划200万千瓦,占地10万亩,是国家第三批光伏领跑基地和奖励激励基地。基地采用“林光互补”模式,将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现代农业和沙漠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光伏+”新模式。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治沙总面积达25.84万亩。2025年上半年,项目已输送绿电33.6亿度,折算可节约标准煤1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7.2万吨、粉尘75.6万吨,通过绿电替代火电,从源头减少了碳排放,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能源局能源综合保障中心主任李凯告诉记者。

光伏板牢牢将黄沙锁住(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此外,生态环境的蜕变更为直观:达拉特旗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17%跃升至如今的58.4%,库布其沙漠治理率从61%提升至80%。
对比2000年、2012年至2023年的卫星遥感图看到,昔日黄沙漫天的区域,如今植被覆盖显著增加,沙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不断筑牢。
“光伏治沙工程的意义远超生态修复本身。”李凯表示,光伏项目不仅高质量完成了治沙任务,更成为拉动地方发展的“新引擎”: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研学活动在光伏基地举行(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面对库布其沙漠剩余区域,以达拉特光伏基地为基点,一项宏伟的“光伏长城”计划正在实施:未来三年,将在400公里长、平均宽5公里的库布齐沙漠带上,建设1亿千瓦时光伏项目。
届时,百万块深蓝色光伏板在烈日下熠熠生辉,如同浩瀚无垠的蓝色海洋,将每一缕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每年输送的绿色电力,足够满足数百万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为“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从传统治沙到“光伏+”创新模式,鄂尔多斯光伏治沙工程正以看得见的变化,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绿色能源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素材支持: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