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60)|岐黄飘香,为健康中国谋“良方”

时间:2025-08-14 09:25:00

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内,镇馆之宝——傅山“寒泉孤月”印章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底面印文为“寒泉孤月”,其余五面款识阐释了印文“孤”之“瓜从倒子”的寓意,即“子之临产,必反首向下”,体现了傅山将医学知识与篆刻艺术融为一体的匠心。

傅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幼科》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吉文辉教授介绍,傅山精于篆刻,“寒泉孤月”所展现的清冷、高远意境,鼓励后人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目标,激发后世在中医药领域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曹凯(前排右二)带领师生在茂花村实地采药草,向青少年学生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

情节博约精妙

名著中蕴藏的医药知识

与江苏有关的古典名著中,融入中医药知识的文字精彩入微。作者以中医药知识建构情节、塑造人物,用文学栩栩如生地阐释了医理。

《红楼梦》涉及的中医药知识近 300处。第五十一回中,晴雯身体不适,府中请来胡太医断病为“外感内滞”“小伤寒”“血气原弱”,所开药方中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疏散风寒的药。但宝玉指出其中的枳实、麻黄为“虎狼药”,为女子体质所不能承受。后又请王太医来,王太医说病症“与前相仿”,将枳实、麻黄换为当归、陈皮、白芍等,且用量稍减。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劼解读道:“胡太医开的枳实、麻黄是猛药,药性峻猛、攻破力强,对虚弱病人或特殊体质者会造成严重伤害,他要的是快速治病。王太医开的方子药性温和,没有猛药,多了补体虚、健脾胃的当归、陈皮、白芍,求的是稳妥。”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四法,字面意思是指观气色、听声息、询症状、摸脉象。据考证,它源于战国时期扁鹊所著的医学著作《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古今医统大全》中的“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将“望闻问切”四字联称。

《红楼梦》第十回提到,秦可卿患病,太医张友士应邀出诊:“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濡而无神……”经过望闻问切,张太医开具一方,名曰“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含人参、白术、云苓、归身、熟地等方药。

沈劼说:“药方在双补气血的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入疏肝理气的醋柴胡、香附、延胡索,佐以益气养血的山药和阿胶,并以清心健脾的莲子和大枣为引,标本兼顾,共收益气养荣补脾和肝之功效。”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里的“莫奈花园”

编纂专业辞典

促进中医教育蓬勃发展

近代,西方文化急速涌进,给中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以江苏籍医家为代表的中医教育家,在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6年,孟河医派医家丁甘仁携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自筹资金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是当时“办学时间最长,名医造就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医学校”,培养了丁济万、秦伯未、程门雪等近现代中医名家。1935年,一代针灸巨擘、中医教育家承淡安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针灸学校——中国针灸讲习所(后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为近代针灸学得以传承与发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中医教育。于1954年创建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伊始,南京中医药大学便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随着时代的发展,《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等古典巨著,虽具深远影响,却难以适应现代中药学研究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教学以及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严辉介绍,例如,蒲公英在古代典籍中有着数十种不同的名称,在《唐本草》中叫做“蒲公草”,而在《千金方》里被称作“凫公英”,在《本草衍义》中又被命名为“地丁”,民间还有着“黄花苗”“婆婆丁”“狗乳草”等别称。不同本草著作对蒲公英的药材性状、性味归经以及功用主治等也都有各自的独特记载。

《中药大辞典》填补了我国现代大型中药工具书的空白,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时,编纂一部权威、全面的中药学工具书尤为迫切。《中药大辞典》的编写于1958年11月启动,严辉举了个例子:“辞典不仅注明了蒲公英入典的详细编写日期及历次修订的时间节点,还详尽地收录了参考书目索引。其中英文名称、成分分析、药理作用以及功用主治等信息一应俱全,还包括蒲公英的采集与炮制方法等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大辞典》编写组全体成员匿名,彰显了中医药人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中药科技创新

加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4年,江苏中医药系统新布局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10个,遴选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30名、省级名中医100名、老药工12名,开设369场中医夜市,服务33.64万群众……江苏中医药事业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需求,始终立足中医药学科特色,以传承创新的精神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中药科技创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等。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团队躬耕20余年,率先提出并创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创立新的交叉学科——中药资源化学学科,有效促进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团队通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服务业”全链条的资源循环利用。

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内,陈列着形态各异的中草药标本。

“这既是顺应时代环保大势的必然之举,更是助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曹凯介绍,学校贯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携手康缘药业重组“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用现代科学阐释中药制药过程的规律,突破技术难题,推动传统制药技术向智能制造技术转型升级。

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0余项,加快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国药”品牌国际化注入新动能。

曹凯表示,通过前沿课程体系、多元实践平台以及导师全程陪伴,南中医药学院正源源不断地为中药学领域输送具备扎实学科基础、跨学科整合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推动中医药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艾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