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拔尖创新人才在湖湘大地竞相涌现

时间:2025-07-13 09:55:00

陈首洁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卓越学术能力、突破性创新思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能在某一领域取得顶尖成就,还能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湖南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和独特的区域、产业优势,应努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让“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加大政策支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精准赋能。一是制定专项计划。建议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对标国家“珠峰计划”,紧密对接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湖南优势产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制定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二是优化评价机制。改革高校考核体系,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纳入学科建设评估指标,弱化“唯论文”倾向,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权重。引导研究型、应用型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化发展,重点支持高水平大学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对入选高校给予专项资金、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支持。三是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支持生态。提升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覆盖面、参与度,设立省级基金支撑创新项目实施,以赛事与项目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奋勇前行;做好成果转化服务,比如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立“一站式”转化平台,提供专利申报、创业孵化等服务;设立“湖湘创新论坛”,邀请知名科创团队分享实践案例,建立创新项目风险补偿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保驾护航。

深化学科交叉,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底座。一是打破学科专业边界。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大力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搭建跨学科公共平台、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为拔尖学生创造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条件。二是探索推行“书院制”“荣誉学院”模式。在优势高校试点或扩大小班化、导师制的书院或荣誉学院,提供通识教育、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优质资源,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营造浓厚的学术共同体氛围。这些模式应配套实行阶段性考核、动态选拔与退出机制,以保持“人才池”的活力。三是创新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在以“基础+前沿”课程厚植拔尖人才专业素养的同时,减少灌输式教学,增加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比如将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的前沿成果转化为课程,开设北斗导航、超算应用等“微专业”,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

实施“双轮驱动”,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拓展场域。通过科研育人与产教融合“双轮驱动”,强化拔尖学生实践锤炼,拓展其成长发展场域。在科研育人方面,支持拔尖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他们提供参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为此,建议建立省内高校创新联盟,实现实验室、导师资源、国际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加大在湘高水平大学与海外顶尖高校合作,设立海外暑期科研项目,吸引国际学生加入科研团队,营造跨文化创新环境。在产教融合方面,高校应紧密对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湖南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双导师制”。鼓励拔尖学生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乃至“揭榜挂帅”,将破解产业问题与科研探索紧密融合。比如中南大学与中铝共建“先进材料研究院”;湖南大学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理论—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长株潭高校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对接,建立“人才—技术—产业”闭环。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致公党湖南省委商务支部宣传委员)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