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AI造假“起号”,技术赋能是关键

时间:2025-08-14 14:09:00

外国人熟练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传授养生秘诀、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社交媒体上,一些AI生成的视频关注度颇高,“细节满满”让很多网友信以为真。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社交账号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进而变现。近期,多个平台对“AI起号”现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清理违规内容并封禁部分账号(据8月11日新华网)。

所谓“起号”,即通过批量生产内容快速积累粉丝、提升账号商业价值,进而形成可交易或变现的网络资产。随着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起号”门槛大幅降低。在“单账号月入过万”的利益驱动下,一些操作者瞄准情感、养生、美妆等易引发共情的领域,用AI生成“银发奶奶”“美女博主”等形象精准吸引特定群体,通过电商带货、账号转卖等方式变现,形成“起号、转型、转卖”的灰色产业链。

从法律层面来看,AI造假起号绝非技术游戏,而是涉嫌多项违法的严肃问题。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广告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AI生成的虚拟人物若隐瞒“非真人”身份进行商业推广,已涉嫌欺骗消费者,经营者需承担相应责任。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若未履行审核义务,放任虚假账号泛滥,同样需要承担管理责任。

治理此类乱象,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一方面,技术对抗的“猫鼠游戏”持续上演,造假者通过压缩文件、修改代码等方式规避平台AI识别,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法律适用存在模糊地带,AI生成内容的标注义务、虚拟账号的归属等问题缺乏细化规定,导致追责时常陷入“取证难、认定难”困境。加之账号交易多通过加密聊天工具进行,资金流向隐蔽,也给溯源打击带来挑战。

技术每前进一步,治理就要跟进一步。事实上,监管部门的治理脚步从未停歇。中央网信办今年4月启动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7月开展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均将AI造假列为重点整治内容,体现了对新技术滥用问题的高度重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考虑到如今AI造假能力之强,要彻底铲除AI造假“起号”的灰色产业链,关键在于以技术优势形成绝对压制。相较于不法分子,监管部门与网络平台手握更雄厚的技术资源、更完整的数据链条和更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对新技术违法犯罪的“冒头即打、露头就灭”。平台需构建“识别—拦截—溯源”技术体系,用深度模型精准识别伪装的AI内容,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定向阻断变现链条,让造假者无利可图。监管部门可搭建全国性监测平台,追踪账号交易异常,解码隐蔽交易信息,联动打击产业链节点。同时,要畅通技术化举报渠道,形成全民监督合力,让灰色产业链失去滋生土壤。

AI的价值在于拟人化服务而非拟人化欺骗,在于赋能发展而非助力乱象。我们期待以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快推动AI造假治理向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的进阶,让数字空间真正成为滋养文明的沃土。

来源:检察日报